来源: 阅读: 3,260 次
在云南文山的一家三七科技园,依靠栽培优质三七,“每年解决20万人次的农民就业,带动3500户农民脱贫致富”。这一为当地实现增产致富的中药材,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陈士林团队依托当地的实业公司,在构建了基于基因组学的“四阶式”新品种选育平台之后,成功选育出来三七新品种、发展优质三七药材产业带来的成效。陈士林表示,通过为每一种中药材建立专门的药材“基因身份证”,解决了中药材品种鉴定和分子标记难题。
除了三七,陈士林团队还成功开展了人参、紫苏等多种中药材的新品种选育。据介绍,这些中药材新品种的推广,提高了中药材品质,使得药农大幅增产增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了无公害药材生产与三农经济转型的有机结合。
科技创新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药材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同时国家逐步在加大对中药材种植的科研投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陈士林表示,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我国药材产业发展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现在药材盲目引种现象还很普遍”。而陈士林团队在过去研究的主要课题便是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开发了基于空间可视化和栅格空间聚类分析结合的中药材全球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着力解决的是“药材在哪里种”的难题,可以帮助药农选择种植适宜当地环境的中药材,避免盲目引种,带来经济损失。
陈士林介绍,中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药用植物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将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聚类分析应用于药材数值区划中,能科学、准确、快速地分析出与药材主产区生态环境(比如气候、土壤等)最为相近的区域。这一系统的研发,摆脱了过去依靠传统经验和单因素分析的落后方法,为我国中药材引种栽培和中药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可靠、直观而快捷的决策分析方法。据介绍,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全国32个贫困县开展了无公害中药材种植规划,完成260个中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助力了精准扶贫。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是认可和鞭策”
中药材种植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等五部门在2017年联合发布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将中药材产业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衔接起来,基本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陈士林说:“利用贫困山区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优质中药材种植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这也是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陈士林作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陈士林认为,这一奖项是对团队科研工作转化为扶贫效果的一个认可,也是对自己今后工作的鞭策。“科技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措施,具有战略意义,”陈士林说,“科技可以把产业做成品牌,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脱贫攻坚重在加强科技的投入。”他还认为,科技扶贫不仅是收入的改变,更是与扶志、扶智的有机结合。
陈士林表示,他们将继续充分发挥科技与中药材产业结合的优势,在贫困地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力中药材产业扶贫对象如期“脱贫摘帽”。“未来,高品质中药材种植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中药材种植也会朝着生产高品质药材的方向发展,”陈士林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优质药材生产与三农经济转型的有机结合大有可为。”
下一篇:朱虹代表:打造“江西中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