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6,992 次
中药材强调的就是道地药材。“对于中药材来说,产地有着严格的限制。”而且几千年的验证也表明,一旦改变了生长环境,药效往往就不行了。
业内流行的一句话是:“药材好,药才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北京中医院主任医师丁毅看来,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淮山药、藏红花、川贝母……很多中药均以属地冠名,且一直被老中医青睐。在他们眼中,“道地”历来是中药材的灵魂,是品质的象征。以至于一些老中医在书写处方时,喜欢在药名前标“广”“云”“川”等产地,由此来显示自己对道地药材的信任。
文献显示,药材以及后续饮片质量均与药材产地密切相关,如地黄中的梓醇含量,河南武陟产的含量为0.81%,浙江仙居产的为0.001%,两者差距达800倍,如不严格标注产地,会让中药材市场鱼目混珠。
熟地黄
丁毅解释说,过去中药基本都是野生的,且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因此效力大。然而,随着中药材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中药材越来越少,现在几乎都变成了种植,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记者了解到,有些种植商在“要想富,种中药”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忽略了中药材的道地性,将一些野生中药材进行引种,甚至“大棚化”种植。再加上替代品增多、不同品种混用等,致使中药质量大大打了折扣,以至于中医大夫抱怨“经方以前是一剂知,两剂已。现在要十天半个月都不知所谓。”
从事中药工作五十多年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原司长骆诗文十多年前就曾表示,不按时节采摘,不按地域种植,中药药性下降,导致“医准、方对、药不灵”,根本达不到饮片制作的要求,中医或亡于药绝非危言耸听。
按说中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极大的利好,然而,由于质量标准落后、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不明确、可控性差等问题阻碍了中药与国际接轨。另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张伯礼还认为,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是阻碍中药国际化进程的主因。“需尽早建立一个科学的、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医药标准。”为此,张伯礼建议将中药材列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加强保护、研发和合理利用,同时,大力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中药材的可持续供给,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张伯礼
在业界,呼声最高的就是中药质量要从源头抓起,然而,提高中药质量不能只抓源头,还要加强中药材生产加工环节监控以及加强中药材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
《中医药法》的诞生从此实现我国中药行业有法可依,这是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全面、系统地体现了中医药的特点。张伯礼表示,《中医药法》终获通过,十分不易,其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张伯礼指出,《中医药法》不仅体现了“规范与扶持并重”,还在质量保障和市场监管方面有具体规定。如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的使用,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长毒的农药。特别提到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立世贸查验记录制度等等,明确了中药材责任主体,法规严禁一些有害行为,都有利于保障中药材质量。
在201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明确表示,2017年是推动《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全面落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17年将着力推动中医药法的贯彻实施。
上一篇:中国中医药国际化渐得“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