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2,364 次
仲春,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千草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记者看见紫薇摇曳、玉兰花开,林下间种着黄精、白芨、重楼等中药材,十几名村民忙着清沟沥水、除草打药。
“基地种植的黄精今年是第四年,下半年就可以采挖了。目前正组织村民进行清沟管理,防止药材烂根。”公司负责人张文革说,公司4个基地共种植黄精、白芨、重楼等中药材1500多亩,其中黄精1300多亩,预计今年黄精产量超过10万公斤。
千草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新品种选育、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民组90多户村民从事林下种植。公司基地化种植中药材,是宣城市近年来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目标的一个缩影。
顶层设计 资金撬动
宣城市位于皖东南,是安徽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市有林地面积1062.6万亩,森林覆盖率59.46%,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林下经济得天独厚。
近年来,宣城市把林下经济作为推深做实林长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培育林业发展新动能。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种植面积50万亩,建成森林旅游人家100家、森林康养基地60个、乡村森林休闲目的地40处的目标。
加强政策引导,发挥财政资金扶持作用。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扶持竹业、木本油料、中药材三大林业特色产业发展,而且各县(市、区)也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等给予奖补。如旌德县对林下种植黄精超过30亩的种植户,每亩补助300元;大棚种植灵芝孢子粉,每亩补助2000元。
宣城市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融资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推进金融支持林业。全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林权收储中心,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4.1亿元,贷款余额17.5亿元,有效调动了社会资本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模式多样 路径宽广
宣城市依据本地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以林下中药材、特色林业为主的林药种植模式,以香菇、木耳为主的林菌种植模式,以林禽、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模式,以森林观光、休闲、森林康养为主的森林旅游模式。其中“香榧+黄精”“香榧+茶叶”“山核桃+黄精”“宣木瓜+茶叶”“阔叶树+灵芝”等林下复合种植模式被广泛采用,改进了生产方式和栽培模式,林下效益更高。据张文革介绍,一亩黄精毛收入约四五万元,是传统农作物收入的5-10倍。
宣城市鼓励国有林场利用采伐迹地和资源优势发展种植、森林旅游和康养等产业。宁国市皖南林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租赁国有胡乐林场杉木采伐迹地2300亩种植黄精,双方通过租赁合同约定种植范围、期限、费用、权利和义务,实现林场、合作社双赢,为周边村民增加了参与种植管护的劳务收入,一举多得。
泾县马头国有林场是安徽省历史最悠久的林场。虽然林场职工吃饭不成问题,但由于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等原因,林场发展动力不足,林场优美的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018年,林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浙江一家园林企业投资9000多万元,将废弃荒山改造成4000余亩的花海果园,把老场部办公房和职工宿舍变身精品民宿。经过几年的打造,一座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疗养、养生度假、科普教育、国学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观光园屹立在林场,被评为3A级景区,入选第一批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名单,年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次。老场换新颜,活力再次迸发。
规模适度 示范带动
2018年以来,宣城市连续3年在各县(市、区)抓2个林地股份制经营试点村,共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99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2.3万亩,其中发展林下经济面积占20%以上。
宣城市黄精、宣木瓜、灵芝、重楼等中药材品质好,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2016年,黄精、宣木瓜、灵芝入选“十大皖药”行列。宣城市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打造“十大皖药”示范基地。通过抓点示范、建基地,引导农户将各家分散经营的林地整合起来,再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与林农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旌德县推广中药材、灵芝、香榧等特色种植产业,扩大种植规模,延长产业链,带动林农增收致富。目前,旌德县香榧面积1.3万亩,林下中药材面积6.7万亩,建立安徽省“十大皖药”示范基地4个。
宁国市林下经济总面积达20多万亩,林下经济年人均收入约1600元,已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目前,宣城市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297万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30%,其中林下种植33.7万亩、林下养殖14.6万亩、林下采集加工120.7万亩、森林旅游涉及林地127.9万亩;带动就业28万人。2020年,宣城市实现林下经济产值75亿元,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下一篇:中药材种植大省如何以药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