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官网! 免费注册
2025年01月14日
关注官方微信

>甘肃庆城:正着力夯实振兴深邃博大的中药材产业“老基地”

甘肃庆城:正着力夯实振兴深邃博大的中药材产业“老基地”

来源: 阅读: 2,244 次

1301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庆城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地带,东邻合水,西濒黑河,是庆阳北三县的交通枢纽,是西安、银川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全县辖7镇8乡2个办事处,总土地面积2692.6平方公里,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庆城县因其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故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药库”,品质上佳的甘草和龙骨、治感冒的小柴胡、祛风止痛的防风等中药材分布全域。

 

庆城——远古深邃的历史积淀和优厚博大的文化旅游底蕴

矗立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的周祖大殿,因供奉着周祖不窋而得名,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森林公园。

周祖乃轩辕苗裔,帝喾嫡孙、周文王之前十三代先祖。他是将农耕文明带到庆阳的领军人物,其父姬弃,精于农耕,尧舜之世,举为农师,号曰后稷。禹夏之时,后稷卒,不窋立。早在4000多年前夏太康政衰,疏于稼穑,不窋失其官守,徙居今之庆城。当时土地蛮荒与戎狄接壤,他拓土开疆,教民稼穑,在这块黄土处女地上播撒下了第一把种子,从此庆城才有了实质意义的农业。他不仅开创了庆城农业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为全国以后发展农业保存了火种。随着周人的逐步南迁及西出岐山,农业又从庆城走向黄河流域、走向全国,因此称每一粒米为不窋米,每一顿饭都有先祖开疆拓土的辛勤汗水一点不为过。所谓粒粒皆辛苦不仅仅是诗歌,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国人勤俭节约、光盘行动可谓大道至简、语出有典。

由于后稷的子孙姬不窋将周人迁到了“北豳”(今甘肃庆城)之地避乱,至今在《诗经·大雅》里面保存了一部分反映周人生活的诗篇。主要有《生民》《公刘》、《锦》、《皇矣》、《大明》等,当时周人其实叫豳人,周幽之地由此赋名可谓历史底蕴深远雄厚。《诗·小雅·白华》的序里面说的“白华,周人刺幽后也……”,暗含着周人讽刺周幽王的王后(褒姒)的典故。

《史记》中说:“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位于周祖大殿后的不窋陵不仅彪炳着周祖的历史功绩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叙说着周人何以尊他为圣祖和历代祭祀不绝的根本原因。

同在庆城国家森林公园的岐伯大殿,里面供奉着上古药王岐伯。岐伯,宋·潘自牧《记纂渊海》第二十四卷记载:“庆阳府,郡号安化(今庆城县)。上古岐伯,郡人,黄帝常与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于世。”明·韩鼎《庆阳府志·方技》记载:“岐伯,北地人,精医术,黄帝师事之,著《难经》、《素问》。”《汉书音义》说:“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他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因《内经》主要采用黄帝与岐伯君臣问对的方式,所以常称其为岐黄家言,进而把医术称为岐黄之术,甚至以岐黄作为中医的代称。

虽然岐伯故里考证有多种说法,但是至今仍然流传着岐伯神奇降生于庆城的美丽故事。相传上古时期,位于庆城的青龙山上祥光缭绕,数百只吉祥鸟围绕窑洞飞鸣不停。岐伯降生,由于人长得奇,又是长子,被人起名奇伯,后将奇’字改为‘岐,寓意知意,就是聪慧的意思。

目前这里已然开发成为一个融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国家森林公园观光胜地。园内钟灵翰秀,总体布局严谨规范,错落有致,分为岐黄文化景区、周祖农耕文化景区、农耕文化体验园景区、孝道文化景区四大景区,每当胜春新夏,杏嵌芳蕊而柳叶青烟,花香袭人林韵醉客。

同时庆城对岐伯的考证和岐黄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有效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中医药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庆城——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和中药材发展的天然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近年来,甘肃省庆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县实际情况,通过统筹谋划、加强指导、狠抓落实,有效促进了县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县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7015亩,累计达到20015亩,较2019年增长30.1%,2020年全县平均亩产中药材干品193公斤,新增中药材干品135.4万公斤,新增总产值达到1753.75万元,中药材种植平均亩产值达到2500元,相较传统农作物种植增效明显,促进了农民增收。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庆城县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环境和博大精深的岐黄人文环境,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着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周祖圣地、农耕之源”庆城县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黄土高原上的药材之乡。庆城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和习惯,县区境内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黄土高原塬、山、川、峁、沟、梁兼有相间独特的地形地貌,有着丰富的中药材天然资源优势和广泛种植基础。全县各类中药材资源445种,人工种植的中药材资源上百余种,列入甘肃省中药材名录的有154种,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有69种,列入国家出口商品的有25种。中药材种类之多、品种之全、品质之佳,居西北之首,如甘草、麻黄、酸枣仁、远志、风凰衣、枸杞、党参、地骨皮、穿山龙、龙骨等,堪称天然药用植物园,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为庆城县发展中医药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庆城——深厚精深的岐黄文化和中药材发展的根基命脉

“岐黄故里、中医祖庭”庆城县区域文化积淀深厚,人民好稼稿,勤本业,民醇不讼。士笃态,有文礼,重丧祭,尚文举,有古嘲之遗风。庆城县是中华医学鼻祖岐伯的故里,是中医药学的源头,也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神农炎帝至轩辕黄帝时期的名医岐伯出生在庆城,长期在庆城境内从事医务活动及中医药研究,曾任黄帝的医官,在与黄帝论医过程中形成了《黄帝内经》,由此揭开了中华文明岐黄文化的序幕。岐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后世多个文化体系、思想派系的形成与发展和有关学科确立及研究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源泉之一,得到后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庆城县秉承岐黄文化精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开发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岐黄养生文化名城”,让岐黄养生“软文化”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庆城依托并发掘这一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岐黄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医师承甘肃岐伯基地”。岐黄文化为在庆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展中药材注入灵魂支持,也是庆城中药材长期发展的根基命脉。

庆城——中国革命陕甘宁边区最初的医药卫生事业雏形地

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红色根据地,也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正是在这里出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

新中国的卫生医药事业也从这里起步逐步发展壮大起来。1937年9月,庆环分区保安处设立卫生队,1939年秋三八五旅野战医院成立,1943年成立陇东地方医院,这些就是我党和我军最初的医药卫生事业的雏形。

 

庆城——深沉厚重的红色基因与中药材发展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中指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陕甘宁革命老区,在党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陇东地区见证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从抗战艰苦岁月,到胜利的黎明;从艰苦的边区的保卫战,到新中国在隆隆礼炮声中诞生的全过程。陇东老根据地的人民坚持著、奋斗着、奉献着,他们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造“两点一存”不朽业绩的基础上,又为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新时代的庆城要大力弘扬老区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是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庆城——乡村振兴的时代战略与当地中药材发展的重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十四五”期间,国家把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战略,庆城县要牢牢抓住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机遇期,大力开展具有庆城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在县域内推广中药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使其成为庆城县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走出了一条符合庆城风格的特色发展新道路。

中医药承载了中华最优秀文化传统,源自于草根,成长于乡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自然责无旁贷。中药材产业可以充当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要打造中草药材“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城市品牌”的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庆城特色,把遍地的中草药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让中草药品牌走出去,深入推广“农户+合作社+网销+快递”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乡村,“庆阳苹果”“庆阳小米”等农产品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要以此为基,着力打造好庆城中草药产业地理标志,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好的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庆城——着力让中医药文化瑰宝薪火相传、集约发展、实现价值

基于庆城雄浑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优良的中医药文化优势,庆城,作为中国远古文化挖掘重要基地和源泉,不仅需要集成和发掘老祖宗遗留的文化点滴,更需要结合现代文明发展进程,把已经挖掘的历史宝藏生动化、数字化、系统化、专业化、全盘化。不仅需要远古文明和本地文化、文明传媒现代化、更需要结合周边地缘文明优势,形成系列化和规模化,不仅需要文化博物、也需要文化产业博物(与世界文化互联)、链条化。在声光电数字媒体、AI技术等现代科技强大加持和运用中汇通实现庆城文化文明国际化、产业化。庆城文化阵地战需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和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逐步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庆城人民面临的新的长征和伟大飞跃。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拓展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决策部署,近日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商服贸规发﹝2021﹞73号),从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政策、提升便利化水平、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五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政策措施,着力完善发展环境,形成部门政策合力,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向世界。

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有序扩大基地范围,抓好政策落实,支持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这不仅是中国医药事业的春雷,更是庆城人民的福音!

庆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中药产业文化资源和底蕴,有着丰富广博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有着庞大悠久且散落民间的优秀宝贵中药方,有着娴熟和宝贵的古老中药材配制技术,有着众多活药典(大多数药材种植农户就是一部活药典),中药材的种植、熬制、调配等技术因为传统手工技术要求,许多并没有成型的药典技术书籍记载,如果现在抓紧时间注重收集和采录,一定会弥补中国药学空白。因此如果能够在庆城创建一所中药药学研究院即可以传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文化,也可以为我国中药药学研究做增项。

我们说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再次向世界证明了来自中国中医药的担当和力量。其中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疗新冠的三药三方(清肺排毒汤),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无论是药王孙思邈还是医圣张仲景,他们的医药文化传承都离不开《内经》、《素问》,当然和庆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内涵,因为岐伯可以称得上是他们的前辈。

作为药王、医圣的传承人的华夏民族有什么理由不去弘扬和挖掘、发展这一祖国瑰宝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医圣祠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华夏文化的自信,未来的庆城,可以从关键词入手:传承+创新、典籍+实践、斗争+包容、独特+广博、受益+激活,牢牢把握庆城古老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医药材事业发展的命脉,发动号召全城人民共同努力,围绕让“文化瑰宝”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实现价值,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完善相关体系,推动庆城各项事业创新发展,服务人民,普惠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