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2,541 次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居民健康意识和购买力持续提升,具有“治未病”独特优势的中药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行业涌现不少领先企业,中药大板块的上市公司已超过130家。
中药行业的市场前景如何?这一“传统”的朝阳行业的底层运行逻辑和技术特征因素,会影响该产业的市场空间、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这些也从根本上决定了长期的投资逻辑。
第一,从市场空间来看,中药的发展源自患者对其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认同。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药产业的市场规模就经历了一次明显负增长。不过,随着中药行业监管、市场运行更加规范,经历阵痛后的产业增长依然具有前景。有数据预测,到2022年,中药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元。
第二,在规模经济性方面,上游中药材环节对成本的影响权重,仍高于生产工艺本身。尽管有的大企业通过生产线的规模化生产,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大部分的中药材采集仍以野外为主,上游农户种植规范性、产地生态环境稳定性也有待提高。
因此,从整个市场看,大部分细分领域企业竞争激烈。目前中成药与中药饮片规模以上企业分别超过1600家、1000家,中小型中药企业不计其数。
第三,就需求结构而言,中药根据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包括中药配方颗粒)和中成药,这也是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细分产业。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并非完全的上下游关系,各自领域都有自己的终端市场。但粗略看可以认为,中药产业上游为中药材,中游包括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和中成药生产,下游为医疗机构等终端。
从终端市场看,中药产业的需求结构比较清楚,即以医疗机构和药店为主,来自B端(即企业用户商家)的需求依然占主导。医疗机构数量较少、带量集采扩围、上游同质化等因素,都加大了对产业中游的压力,下游(医疗机构等终端)对中游具有很强的市场优势地位。不过,近年来,电商的发展导致中间环节逐渐减少,药企直接对接消费者(C端)的情况在日益增多,企业品牌效应的重要性也开始增强。随着C端(即消费者)市场的崛起,下游对中游的优势在缓慢减弱。
因此,随着C端市场的崛起和中医药保健概念的发展,中药与其它医药板块的赛道逻辑似乎出现了明显的背离。中药的需求结构,越来越倾向于可选消费,而非典型的医药板块。这样的背离,使得中药的资本市场表现出现分化。2019年上半年后,以科创板的酝酿和成立为标志性事件,股票市场的投资取向更偏好科技和成长,而中药股指数表现也就是从彼时开始与医药股整体指数拉开差距。
第四,在产业政策和政府规制方面,一系列政策从宏观层面确定中药产业发展方向,并在中药创新研发、生产和推广等层面给予支持和引导,中药产业发展迎来快速发展期。从大方向看,中药产业政策能够支撑行业持续向好。
但笔者发现,在细分领域的具体政策上,并非对中药企业完全有利。医保目录调整、带量采购、限制辅助用药甚至环保等政策,都可能对产业带来一定的挑战。
总体而言,产业的技术特征、需求结构和政府规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中药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不明显、市场集中度低、企业众多、竞争充分的特点。尽管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但中小型企业也有较大生存空间。
另外,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市场中,即使是上市公司,也数量众多。超过100家企业中,大多数没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但各类企业在细分领域存在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可能来自配方优势、区域经营优势、中药材资源优势、品牌积累优势以及销售渠道优势。
同时,还有很多企业在有限空间中探索产品差异化策略,加强产品个性化。不过个性化依赖于对上游资源的把握,这本身在一定程度是个悖论,实践中的难度往往也很大。因此,市场中成功实现个性化的企业较为少见。
产业链中游的工艺环节,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企业想要扩张规模,往往在此环节投放资源,但却又受到上游中药材资源的限制。因此对中药企业而言,产业化是性价比很低但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过度的产业化容易导致产品变得普通,失去个性化和相应的竞争优势。个性化和产业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成为中药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下一篇:甘肃华亭:小众药材闯出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