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官网! 免费注册
2025年01月12日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药都”的崛起之路——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纪实

“中国药都”的崛起之路——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纪实

来源: 阅读: 1,067 次

00301624577_80bfae5d

定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仓”的美誉,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近年来,定西市抢抓国家机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今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以上,标准化种植率达80%以上。前三季度,全市中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39.79亿元,增速9.1%,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6%;规上中医药加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0.6亿元,实现增加值9.07亿元,同比增长25%;全市中药材交易量达到93万吨,交易额达到170亿元。

秉持“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的指导思想,“千年药乡”传承古今,“中国药都”正在崛起……

兴中医药产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定西就开始引导群众试种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试种取得了成功。自此,历届党委政府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以点带面,一步一个台阶推进产业发展。

多年来,立足中药材的道地特性,充分发挥优势,定西市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现代化仓储、精深化加工、信息化交易的新发展阶段。

2009年,定西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以陇西为中心打造“中国药都”,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和饮片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大型制药企业前处理基地和重要的“健”字号产品基地。

时空流转,信念如磐。

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市抢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战略机遇,以打造“中国药都”和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为目标,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思路,着力构建“人人学中医、户户种药材、处处搞康养、层层兴岐黄、县县做产业”的发展格局,全面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甘肃启动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作为核心区的定西市开展先行先试,精准发力,着力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过程质量监管等工作。在机构改革中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管理机构,组建工作专班,加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形成各部门和各县区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近年来,定西市先后制定出台《定西市“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定西市关于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市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随着当归、党参、黄芪被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管理,定西抢抓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试点机遇,推动中医药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21年,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355亿元,中医药工业产值53.4亿元,中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1%,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定西富民强市的首位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的优势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种“道地药材”

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定西成为“千年药乡”和道地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

据《汉代医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文献记载,岷县生产的当归入药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中药配方中有“十药九归”之说,素有“岷归甲中华”和“中国妇科人参”之美誉。

陇西等地生产的黄芪,以其根条粗大、质坚而绵、粉性足、药用成分含量高而成为芪中精品。南北朝时期梁代大药学家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载:“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及。”被誉为“党参故里”的渭源县,所产白条党参,因其体胖梢长,皮肉坚实,品质优良而闻名远近。

药材好,药才好。为了确保中药材的“道地”品质,定西市从育苗、播种、施肥等工序入手,打造定西中药材“有机、绿色、道地”品牌。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提纯复壮和野生品种驯化、种子种苗繁育、种质资源库建设等工作。引进并落实中药材无硫磺加工、无黄曲霉素超标、无公害及全过程可追溯“三无一全”标准,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研发改进当归移栽机、党参露头栽培覆膜覆土联合作业机等农机具,提升了中药材种收机械化水平。

目前,全市主要栽种当归、党参、黄芪、黄芩、柴胡、金银花六大品种。其中,当归、党参、黄芪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20%,形成了以岷县当归、渭源党参、陇西黄芪为主的三个道地优势品种和通渭金银花特色种植片带。陇西县、岷县、渭源县分别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

数十年来,定西在中药材种植方面,从早期的追求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已向如今的稳量提质转变。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13年的116万亩增加到170万亩,增幅达46.7%,中药材产量由2013年的24万吨增加到39.3万吨,增幅达63.8%,中药材种植业产值72.3亿元,实现增加值25.7亿元;建立种子种苗基地16万亩,三大主栽品种当归、党参、黄芪种植面积分别为49万亩、43万亩、40万亩,金银花栽培面积达到12万亩。农民人均可从中药材种植业中获取收入1932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3%。其中,主产区占比达60%。

筑“天下药仓”

定西气候湿度小,干而不燥、凉而不阴,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十分适合中药材的仓储,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怎样把优势扩大,让“天然药仓”变成“天下药仓”?

按照“盘活存量、提升增量”的思路,定西市积极扶持现有的仓储企业广泛采用辐照灭菌、红外线干燥、低温充氮等储存技术,对传统仓储库进行改造扩容;积极引进中国中药集团、康美药业等现代仓储物流企业落户。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在陇西县首阳镇建立了4.5万平方米高架智能立体库“智能云仓”,运营及交收分布遍及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规范化、标准化贮藏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一座座仓库里不仅储满了当归、黄芪等地产药材,而且还储存了川芎、白术、白芍等诸多南方品种。

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提升传统交易,对陇西首阳、渭源渭水源、渭源会川江能、岷县当归城等交易市场进行整顿提升,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抽检设备,推进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带动作用。

依托当归城电子交易中心、岷县陇萃源信息中心等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集中药材线上线下交易、仓储、物流、检测、供应链金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着力推动中医药平台经济线上线下协同融合发展,构建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医药商贸流通体系,仓储交易不断扩容增量并实现现代化、信息化,陇西已初步发展成为全国大宗道地药材的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充分发挥着带动中药材种植、稳定中药材价格、聚集市场要素的功能。

伴随着市场体系的完善,定西市中药材交易进一步活跃。2021年,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10万吨、品种320多个,完成中药材交易量105.3万吨,交易额达到229亿元。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中药材及相关产品4亿元,22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完成销售额7.5亿元,实现增加值3.8亿元。

延产业链条

从“种药”“储药”再到“卖药”,定西市在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大健康产业领域。

依靠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药材精深加工、转型升级。规划了以陇西渭河沿岸大健康产业带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园区,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定西高新区、通渭金银花产业园、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渭源县工业园等以中医药为主的产业园雏形渐显,中国中药、广药白云山、天士力、佛慈红日、奇正藏药等一批知名企业陆续入园。

实施中医药工业产业大突破行动,加快推动中医药生产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改造。陇西一方三期、渭源佛慈红日配方颗粒生产线、甘肃佛阁藏药有限公司奇正藏药医药产业基地、广药白云山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全市中医药精深加工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产品已由传统的原药材、饮切片升级到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制剂、提取物和大健康产品等,呈多元化、系列化、高值化发展态势。

如今,全市药品批准文号达到339个,研发大健康产品110多个品种,已注册95个。陇西一方、甘肃扶正等9户企业加工业产值达1亿元以上,33户规上中医药加工企业完成产值40.3亿元,实现增加值10.85亿元。

先后与国内30多所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组建成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实施科技合作项目80余项。通过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中医中药企业5家,新认定中医中药领域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家。

树“陇药”品牌

随着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普及,大众的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也正从传统的“治未病”逐步覆盖更多元化的健康场景。

紧盯医、药、养三个关键,着力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建成陇西县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中心、漳县遮阳山景区旅游康养服务区、通渭温泉疗养中心等一批中医药康养基地。通过中医药产业的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以医养、药养、食养、体养、住养、游养、水养、文养“八养”为主要内容的定西特色康养产业,被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疫情期间,以定西三大主栽道地药材当归、黄芪、党参为主的扶正避瘟方、宣肺化浊方、益肺健脾方等“甘肃方剂”防治效果明显,有效提高了患者治愈率,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彰显了中医药力量。

此外,定西市致力于提升中医药特色产品质量。从源头入手、从标准抓起,按照“无标建标、缺标补标、有标提标”的原则,开展中医药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当归栽培技术规程》《党参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8项中药材地方标准。

近年来,编纂了《定西市中药材标准汇编》,收录中药材国家标准、甘肃省地方标准及行业标准71项,发挥好标准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速推进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CNAS认证)、甘肃九州天润检测有限公司等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年度完成检测8000余批次。规范应用“三品一标”,落实“两证一标识”溯源管理和“三无一全”标准,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追溯系统正在建设完善。

在中药方面注册商标31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包括岷县当归、陇西黄芪、渭源白条党参、甘肃扶正、岷县顺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陇西千金药材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获得2018年度甘肃名牌产品企业,陇西保和堂药业等7户企业(合作社)通过当归、黄芪、党参道地药材认定。

强对外交流

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外交流必不可少。

为加强产销对接、招商引资、技术合作,2008年,由定西市政府发起并主办的“中国·定西首届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在陇西召开,后升格为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总共举办了十届。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纵深推进中医药产业综合试验区建设,定西市经多次争取,在陇西县举办了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

自2018年以来,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药博会作为中医药产业领域国家级产业性、专业性会议,已成为中医药交流合作、政策发布、成果展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

承载着“千年药乡”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药都”的崛起之路步履铿锵。“十四五”期间,定西将充分借力国家中医药产业综合试验区和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两大平台,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原则,着力打造“一都一区三基地”,即建设中国药都,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打造国家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种质资源基地、国家中药原料药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

力争到2025年,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60亿元,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左右,标准化种植率达到81%,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50万吨以上,市场交易额达到323亿元,切实把定西建成西部乃至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