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3,707 次
中医药抗疫的经验为各国抗疫提供了参考。海关最新数据显示,1到4月中药材及中成药出口46150吨,同比增长14.5%,按美元和人民币计算,均呈现明显增长,可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推动我国中药材国际化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荆志伟认为,当前,在全球中药出口市场中,日本、韩国所占的份额高达80%到90%。现阶段我国中成药大多以保健品的名义出口,中药的市场并非就是中国的市场。我国中药产业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受到制约,中药材及中成药出口的后续形势不容乐观。
什么因素制约着当前我国的中药出海?荆志伟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欧美等国家不承认我国中药是一类药品。中药难以像西药一样对具体成分进行界定,不具备让西方国家认可的统一的科学标准,难以进入海外注册药品市场。此外,我国一些中药生产资源的安全和质量存在缺陷,一些厂商没有按照生产规程炮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据了解,早在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明确提出,支持中药尤其是具有疗效的中成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推进中药走向海外市场,促进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时至今日,在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国家获得认证的中药寥寥无几。
如何加快解决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中医药领域的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国际中药产业应探索统一的全球化标准和规范。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董国锋建议,我国应主动联合各国中医药行业专家制定适合中药国际化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应涵盖中药材、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等多个领域,同时涉及生产加工、入市销售和监督检测等多个中药生产流通环节。针对不同领域制定“生产-销售-监督”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具体包括企业生产标准、入市审批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和售后监督标准。这可以打破各国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壁垒,又可使中药资源在国际上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国际中药产业结构分工进一步细化。
第二,我国应联合其他国家加大中药治病机制和临床运用的研究,进一步发掘中药价值。
荆志伟认为,对中药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应联合其他国家加大对中药治病机制和临床运用的研究,建立以我国为主导、各国协同合作的中药国际化研究格局,为中药国际化提供科学的疗效依据。也可以将现代数字化技术融入中药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在古籍中寻找适合现代疾病的方药,进一步发掘中药的当代价值,使说不清的部分更直观简明地说清楚,最终自信地将中药产业推向世界。
第三,提升中药资源质量,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
优质的中药资源是我国中药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关键。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姬爱冬建议,为提高我国中药资源质量,国家应健全中药产业监管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贮养、研发、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积极推行中药材GAP生产基地,促进中药材基地的共建共享,形成基地联盟,提高中药材的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
姬爱冬还建议,利用“互联网+中药材”模式,通过中药产业数字化管理体系,获取中药材种植、药材溯源、供需和流通等信息,解决从中药种植到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问题,从而提高中药质量,实现中药产业全链的良性运行。此外,药企应充分发挥科研创新能力,开发中药资源的独特优势,延伸中药产业链,走大健康路线,开发中药保健的各类品种,提高中药利用价值,打造品牌效应,并利用品牌声誉带动衍生市场的发展,打造高端的产业链条,推动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
第四,加强中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而如今中医院校传统培养模式培育的人才却不足以服务中药国际化的需求。针对当前中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短缺的情形,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薛姗建议,各中医院校应优化人才培养途径,从教学的顶层设计出发,转变传统的中药教学模式或增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传播相关专业,提升中药人才的跨文化交流与推广能力,并充分挖掘“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营销潜能,为中药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的平台,从人才资源层面推动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