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3,152 次
浬浦村村民在药材基地劳作
近日,诸暨市浬浦镇浬浦村的药材基地里,62岁的村民钱幼红和其他10多位村民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正抓紧时机为药材进行人工除草。这是一片芍药基地,记者看到,芍药已长到膝盖高度,充满了勃勃生机。
据浬浦镇农业副镇长赵立港介绍,目前该镇的药材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已成为浬浦镇现代农业的一张新“名片”,它让荒地披绿,村民变成工人,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义乌药田被征用
给浬浦镇带来机会
浬浦镇种植药材的故事还得从2017年说起。那年5月份,有一位陌生人来到浬浦村转悠,他叫刘伟江,是诸暨市禾兮农业合作社总经理,曾是义乌市一家药企的销售员。近年来,随着义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药企原先种植药材的2000多亩土地全部被征用,刘伟江由此看到了商机,回到家乡租赁土地种植益母草等中药材。当时,浬浦村刚好有一处120亩的蔬菜基地已经荒了几年,村干部正为此事发愁,双方一拍即合,很快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
2017年7月,禾兮农业合作社顺利种下了第一批益母草,因为是订单式销售,销路不愁,效益可观,亩产值达到八九万元。基于此,这几年合作社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今年上半年又向浬浦镇兼溪村流转土地300多亩,目前,该镇药材基地涉及浬浦、廊下、兼溪3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左右。
记者沿着该镇保和溪一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长达5公里的“药材长廊”,益母草、芍药、米斛、浙贝母、温郁金等中药材成片种植,十分壮观。赵立港说,以前这里大多数都是荒地,改造成药材基地,不仅绿了田野,更鼓了村民的腰包。
村民变身“工人”
开启“8小时工作制”
因为药材本身的特殊性,不能使用农药,除草等很多养护环节必须人工操作,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现在浬浦镇400多名60岁以上村民摇身变成合作社的“工人”,他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轻松开启“8小时工作制”。
钱幼红边劳动边告诉记者,她是该镇马郦村人,已经在“禾兮”工作了4年,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能挣到3600元工资,而且还能兼顾家务,这种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的感觉真好。
赵立港说,发展药材基地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美化了环境,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和提供就业加快了“消薄”步伐,因此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欢迎。小兼溪自然村56岁的种粮大户周旭军,将自己承包的104亩土地也“慷慨”地流转了出来。周旭军当了10年的种粮大户,每年有20来万元的收入,但周旭军说,自己是个党员,不能只考虑到个人的利益,要以大局为重,村里发展药材基地,全村的剩余劳力都可以到基地挣钱,拥有固定收入,这样的好事一定要支持。
打造康养小镇
进入休闲旅游“蓝海”
3年来,镇村干部积极协调解决基地遇到的各种困难。刘伟江说,实打实的服务,让合作社更加坚定了壮大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决心,他们准备把浬浦镇的药材基地面积发展到3000亩以上,同时还打算建造药膳馆,打造中药康养小镇,引领村民进入休闲旅游的“蓝海”。
刘伟江说,随着中医药、保健、养生理念的深入普及,药食兼用的保健中药产品日益受到市场青睐。今年,合作社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中药材优势,收集全国各地的药膳美食,建造一个“药膳馆”,目前已经收集了10多只药膳菜品。“这些菜品既能养生,又能满足人们的味蕾,肯定会受到大家的追捧。”刘伟江很有信心地说。
关于打造中药康养小镇,合作社也有清晰的思路。刘伟江说,现在“空心村”比较多,他们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一些“空心村”联合改造成康养小镇,项目以展示、普及中医药文化为导向,以旅游休闲为载体,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为内涵,三者相互结合,游客可以在这里全面体验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