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官网! 免费注册
2024年12月22日
关注官方微信

>种下“致富”草 走上“脱贫”路

种下“致富”草 走上“脱贫”路

来源: 阅读: 3,360 次

5月,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镇南农园产业扶贫基地里的金银花一派生机勃勃;贵州省黔东南州农民种植的白芨欣欣向荣;太行山上连翘、党参采种正热火朝天……这些种在土地里的“宝贝”,已经帮助不少地区的贫困户闯出了致富的新路子。

2018年,根据《贯彻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承担了其中第18项分工任务:“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鼓励中医药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基地”。2019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开展第三方调查评估,2020年5月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的此项任务分工事项的具体评估结果予以反馈。

“评估结果为好”,这是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年多来承担此项工作的肯定,也为继续深入推进中医药材产业扶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有规划:高位引领保障政策落地

  自2017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中药产业扶贫的政策举措。

2017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五部门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随后,《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分工实施方案》《2019年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计划》等政策文件的印发,进一步完善了中药材产业扶贫支持政策,明确了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具体工作思路和内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药产业扶贫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中,建立跨部门联络员例会制度,定期研究问题,分别部署工作,形成多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设中药材产业扶贫组,牵头抓总,联络协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党政一把手也真正扑下身子抓落实。近年来,内蒙古、陕西、黑龙江、甘肃、青海、安徽等地的中药材基地,都留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局长于文明的调研身影。

地方各级领导也高度重视中药产业扶贫工作。2019年5月黑龙江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省委书记张庆伟在会议上强调要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壮大中医药龙头骨干企业,助力脱贫攻坚;四川省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赴凉山、甘孜、阿坝州调研过程中,多次视察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陕西省省委书记胡和平在铜川调研时强调要把中药材打造成脱贫致富好产业。

此外,地方政府也在形成合力。多地结合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相继出台了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贵州省将中药材扶贫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湖北省公布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促进贫困地区道地中药材特色发展;甘肃省对2018年列入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目录的41个产品和21户企业予以奖励;云南省出台《关于推进中药饮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中药材深加工,中药饮片及上下游产业发展;四川省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了群众脱贫增收的“香饽饽”。

很“道地”:因地制宜促精准扶贫

IMG4c348800f3755425305431

  图为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双桥镇五通山村,农民正在培育中药材蒲公英。 来源 顺庆区人民政府网站

  四川南充中药材种植基地里蒲公英在微风中摇曳,湖北蕲春收获艾草,江西樟树的枳壳长出新芽……不同地区的贫困群众,都收获了中药材种植带来的“脱贫”希望。

这些场景折射出影响中药产业扶贫的重要因素——因地制宜。

在扶贫工作中,部分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缺少规划、盲目种植,影响着中药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中药材向最佳生产区域集中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对这一问题,在中药材产业扶贫基线调查基础上,发布《贫困地区生态适宜种植中药材推荐目录》,指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合理有序种植。

针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短板和中药材品种生长年限不一等实际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扶贫中坚持引导“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相结合”,坚持“宏观布局引导和具体技术指导相结合”,坚持“道地品种引领和品质质量提升”相结合。

针对任务分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顶层设计上对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立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进行倾斜。进一步引导中药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开展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供全过程农技服务,促进中药材产销对接等。

其中,“定制药园”项目就是中药产业精准扶贫的一大亮点。作为中药材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其概念就是由政府主导,推动药企业到贫困县设立“定制药园”作为原料药材供应基地,鼓励医院优先采购以“定制药园”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品(含中药饮片),贫困户参与生产,从而形成完整、可持续的中药材产业扶贫体系。在云南、四川、陕西等地,通过这一项目,带动了数万贫困户脱贫增收。

高效率: 数据变化见证扶贫成效

  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排2200万元支持22个省开展中药材溯源试点,推动中药材产业扶贫。通过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在中药材基地建设、推进农企联结、推进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构建技术培训平台、强化中药材质量标准、促进产销对接等方面取得进展。

通过一组数据变化,不难看出近年来中药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在推进农企联结方面,截至2019年8月,各级各类药业公司、农业公司及种植合作社等343个不同法人主体,已在29个省建设685个中药材基地,涉及中药材240多个品种,建设面积约295万亩,带动贫困人口21万人。

在开展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选取60个主要中药材品种,在59个贫困县开展中药材全过程追溯建设试点。

在构建技术平台方面,成立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技术指导专家组,选聘了184位专家并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分组,开展中药材生产技术培训等,帮助解决中药材种植的技术问题。

在促进中药材产销对接方面,先后在甘肃、黑龙江、安徽、四川、广西等地组织8次中药材产业扶贫推进活动。任务分工落实效果明显,完成了既定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解决了脱贫攻坚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了中医药行业特色优势,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在促进健康扶贫、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更长效:“输血”扶贫变“造血”扶贫

  中药材生产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性强,是很多地方扶贫的热门选择,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此,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中药产业,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药材不是普通的农产品,从种到收全过程、全环节都有着独特的技术要求和规律。

因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把技术培训和推广贯穿到全链条,充分发挥专家优势,帮助贫困农民着力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种成什么样”等实际问题。

为了建立起中药材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多方面发力,高度重视中药材种植全过程农技服务,力求起到“扶志扶智”的作用。

建立了农技服务指导网络,在国家层面,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中心。在省级层面,发挥中药原料质量监测和技术服务中心(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作用。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中心组织专家编制了100种《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系列丛书,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制定了技术标准和文件,对道地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等都作出详细要求。完成麻黄等225种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为建立中药材优质优价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了技术培训,在300多个贫困县开展中药材生产技术交流与培训,累计培训10余万人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转移支付资金支持22个省举办中药材技术骨干培训班。

在扶贫过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建立了现场调研督促制度、信息报送制度。通过入户访谈、听取汇报等方式了解产业扶贫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研究解决措施。

实现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扶贫画上了句号。建立起一个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长效扶贫机制,提升困难群众的致富信心,解决贫困根源,实现可持续脱贫,才是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