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2,985 次
山西五寨的冬天一向来得很早。
2018年,一场大雪愁坏了五寨县正和堂药材有限公司的老板李斌,“秋天收上来的黄芪,全都堆在院里,太阳晒下来,这雪一化,满地的湿泥得泡坏多少药材?”
来不及细想,李斌赶忙打听药材市场上的收购价格,平时一斤鲜货能卖3块多的黄芪,当下却不到2块钱。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李斌只好将院里的黄芪出售一空,一年的辛苦都打了水漂。
对李斌的遭遇,五寨县挂职副县长董云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五寨地理环境适合中药材种植,收益高,见效快,但发展中药产业碰上的问题也不少。”董云龙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得保证质量、打通销路、降低风险。产业发展后劲十足,老百姓才能放心大胆走上致富路。
如今再见到李斌时,他正在五寨县晋西北中药健康产业孵化园的仓储厂房里乐呵呵地忙活着手头的黄芪生意。“去年,咱们五寨建起了这个产业孵化园,园区内不仅有优质种源基地,还有规范的初加工车间和仓储厂房,现在收上来的药材质量高、有地儿放、不愁卖!”李斌说。
药农为黄芪地除草。 本报记者 秦宇龙摄
走对路子,擦亮质量“金招牌”
谈起20多年来种黄芪的经历,五寨县道地中药材农民专业社社长刘俊希一肚子感慨。
“那时候就知道埋头种黄芪,摸不着门道。遇上种子好、收成好的光景,能挣上一笔,可要是这批货不行,那就只能干着急了,栽了不知多少跟头。现在有政府引路,我们心里亮堂了、有底了。”刘俊希说。
种中药对五寨的老百姓来说并不陌生。这些年来,随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当地县委县政府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成了五寨田间地头最常见的作物。“目前,全县有6000多人从事中药材生产,其中贫困人口就有超过2000人,目前黄芪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5万亩左右。”董云龙表示,随着中药材需求量日益增长,道地中药材的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药材的质量保障便成了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种源良种化是中药品质提升的‘源头’。” 山西华邈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大卫介绍,中药材讲究基原纯正,而老百姓选种大多来自种源混杂的市场,比如黄芪的铁芪与绵芪在种子外观上就难以辨别,种植后的药材质量自然堪忧。此外,市场上新老种子混杂销售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田间出苗不整齐,严重侵害了种植户的权益。
为了解决种源问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号召下,国药种业有限公司在山西五寨县建设了蒙古黄芪道地种质资源圃及良种繁育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中药有限公司中药研究院的专家先后赴五寨对当地黄芪的品种选育、规范采收和产地初加工进行指导。
“我们的黄芪不打农药,尽量保证道地的生长状态,去年还通过了中药材共建共享联盟的‘三无一全(中药材无硫加工、无黄曲霉毒素、无高毒农药及全程可追溯)’基地认证。”刘俊希自豪地说,“我们不一味追求高产量,但在药材的品质上,我们绝对有优势。”
不仅如此,五寨目前已建设完成芦芽山优质野生中药资源引种驯化试验田,正在探索将款冬花、苍术等野生中药材引种到大田中,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品种,规范、优化种植技术,保证药材质量,指导村民向“药农”转变。
撸起袖子,盘活发展产业链
中药材的质量有了保证,但是如何将中药产业做大做强,让中药更有价值?这成为董云龙心中的一件大事。“中药产业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想要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向二、三产业的延伸。”
几年前,五寨县的中药材产业仅仅局限于种植这一个环节,产地初加工、饮片生产等产业链缺失,大大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董云龙介绍:“以黄芪为例,收货的鲜货3元一斤,则5斤黄芪鲜货价格为15元,晾晒成干货之后可卖到23元,产地初加工之后可卖到28元,加工成饮片之后的价格会更高,随着产业链的延长,产品的附加值也随之增加。”
因此,在晋西北中药健康产业孵化园的建设过程中,五寨县便规划好了初加工车间等设施,目前可实现年初加工和仓储2000吨中药材的能力,为中药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保障。
不仅如此,近年来,乘着山西省将药茶产业打造成“中国第七大茶系”的东风,依靠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五寨县将药茶产业作为特色中药产业进行规划部署,使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五寨甚喜茶的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经过规范种植、精细加工的甚喜茶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五寨县甚喜茶园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裴玮锟表示,作为带动五寨农业转型发展的典型示范项目,公司已建设成集种苗保护、示范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努力成为打通产业链的先行者。
如今,在晋西北中药健康产业孵化园新建的初加工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运用机器,将黄芪、党参加工成“节子货”,让好药材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动下,国药集团计划在五寨县投资1亿元建立涵盖中药材采购、饮片加工和“互联网+智能配送”为一体的中药产业园,目前已完成项目设计、施工招标等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在五寨,一条集中药材种植、采购、初加工、生产、仓储、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正在初步形成,将为巩固扶贫成果、建设完善稳定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提供可靠保障。”董云龙表示。
迈开步子,激发致富内生动力
“以往每年一到收获中药的时候,这心里就七上八下的,生怕市场一波动,价格就下去了。”刘俊希回忆,曾经为了卖出好点的价格,甚至拉了几吨药跑去外省的中药材市场,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中药材具有随行就市、价格波动大等特点,不稳定的价格是让很多百姓望而却步的原因。只有想方设法为乡亲们降低风险,才能让大家大胆迈开步子,真正激发“要富”的动力。
董云龙在与中药种植大户们沟通中发现,县里的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在仓储方面,几乎没有符合标准的药材仓储厂房,大家收上来的药材都随意堆在农家院里,卫生条件较差,一般当年就得全部卖出,一旦遇上雨雪天气,还会蒙受不小的损失。
“黄芪鲜货最低时一斤只有1.5元,但今年已经回升到4元左右,有仓储条件的话,完全可以等价格回升时再出货,增加收益。”董云龙介绍。
说干就干,缺什么补什么。在晋西北中药健康产业孵化园中,一排排整洁的仓储厂房建了起来,中药材有了可以临时储藏的地方,为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提供了极大支持。
为了让五寨的药材有更稳定的销路,一支由董云龙带队,多家中药材种植企业负责人参与的“五寨中药材推广小分队”,开始活跃在各地药材展销会的会场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多家中医院在五寨建起了定制药园。
同时,为了降低散户种植的风险,五寨县着重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企业和合作社,推广集中连片种植,利用晋西北中药健康产业孵化园和优惠政策,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规模,目前已有中药材种植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2家,规模种植大户11个。
“现在种中药的人特别多,我们趁着农闲过来做清清杂草的活儿,一个月也能挣上个一两千,家里还有几亩地流转给了企业,一年到头还有租金赚,以前哪想到能过上这种好日子!”正值炎夏午后,农民樊大姐在正和堂药材有限公司的黄芪种植基地里仍干劲十足。
上一篇:陕西发布“秦药”遴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