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2,766 次
巴中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四川盆地北缘山区重要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是名贵、道地中药材适宜生长区。全市分布各类中药材1775种,有成熟种植经验的品种120多个,90多个道地药材品种列入《中国药典》,是“中国三木药材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近年来,巴中积极探索和促进中药材产业链条式发展,中药材正在成为巴中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打产业之一。
连片种植
芦山村:延长产业链为集体经济“造血”
秋雨淅沥,巴州区曾口镇芦山村,村支书李忠宪叫上10多名村民来到丹参、姜黄产业园,“平常以施肥为主,但这段时间雨水多,要组织村民开沟,确保不影响丹参和姜黄的生长。”李忠宪说,丹参和姜黄都是今冬明春收获,秋季管护格外重要,一刻也不能放松。
过去,一到秋冬季节,村民们就寻思着,第二年在土地上种些什么才来钱,“辛辛苦苦一年,收入屈指可数,只能喂几头猪,卖了买些生活必需品,想着啥时候能种出个‘金疙瘩’就好了。”正在产业园里干活的苟于兰感慨,如今,她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从2016年起,我们家的土地就流转出去了,我经常到村里的药材园干活,一年能挣1万多元,收入增加了,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丹参地里除草、枳壳园里追肥……一年四季,芦山村村民有干不完的活儿,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每年务工收入过万。
2016年以前,芦山村是一个集体经济为零的贫困村,贫困户100户,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0%左右。2016年,巴州区成立了全省唯一一个县级巴药产业发展局,把中药产业列为富民增收、脱贫奔康的首位产业,相继出台政策给予支持。
随后,芦山村引进业主苟勇办起合作社,流转土地500多亩,种植丹参、枳壳等中药材。同时,100户贫困户将每人2000元的产业扶持基金入股,按8%给予年度分红;土地流转每年每亩350元,逐年递增2%。为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政府还为合作社提供了160万元的贴息贷款。
“光建基地还不够,我们投资了200多万元,在芦山村建起中药材初加工厂,已投产两年。”苟勇说,合作社还与村民签订订单协议,统一供种、采收、保销……
芦山村是曾口镇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作为巴州区中药材产业种植6个万亩连片种植核心区之一,曾口镇今年克服疫情影响,提早谋划,全年规划中药材产业园5100亩,其中枳壳3000亩、丹参和姜黄1600亩、白芍500亩,成片分布于曾口镇书台村、雁桥村、大坡村、紫荆社区等14个村、2个社区。目前,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产业,农户有了稳定的务工收入和土地租金分红,为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能人带动
水宁村王仕福:芍药田里种下创业梦
等这场秋雨一过,王仕福便要对种植的200多亩白芍进行采挖。这是王仕福种植管护白芍5年后的第一次收获,心里颇为期待。
王仕福是土生土长的巴州区水宁寺镇水宁村人,以前一直从事砂石售卖生意,后来看到巴中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毅然在2016年投资1000多万元成立了龙吼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00余亩,种植白芍、黄精、佛手等中药材,其中以白芍为主,今年园区预计产值100万元左右。
“家乡鼓励我们回家创业,我回来一看,满山的荒地,觉得太可惜了。”王仕福当即决定改行,要干出一番事业,让家乡富起来。这几年,王仕福一心扑在地里,和工人们一起劳动,同吃同住。遇到技术问题,对口联系的农技人员也会立即上门解决。
每年四五月份,是白芍开花的季节,朵朵白里透红的白芍花开满园区,十分好看,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整个园区犹如一个景区。
王仕福不仅个人发展,也积极带动水宁村的发展。村民曹英兰已经60多岁了,一直靠种庄稼维持生计,自从龙吼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后,便成为园区工人,主要负责除草施肥等,每年在家门口就能挣1万多元。
村民曹芙英也是园区工人之一,她不住地夸赞王仕福搞产业很认真,跟着他干,大家的生活都好起来了。
水宁村党支部书记吴文平介绍,目前水宁村80%的土地以种植中药材为主,村民不仅流转土地有租金,还能在园区就业,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王仕福说,白芍一般在种植后的第5年开始采挖,今年是第5年,预计产量200余吨,产值60多万元。对于白芍的销路,王仕福一点也不担心,就在前不久,他已与本地的百顺药业签订了合同,白芍采挖后直接送到厂区。在王仕福的计划里,他将继续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做大做强产业,助推当地踏上绿色发展新征程。
群众富裕
朱垭村孙秀兰:中药材基地当领班 伴着药香享红利
“姜黄和枳壳刚撒了肥料,这两天下雨,正好!”9月21日,巴州区大和乡朱垭村,灰暗的天空飘着小雨,孙秀兰又来到中药材园区找活干。“自从引进业主,我们能在村里挣点现钱。”
朱垭村地处偏远,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薄弱,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140多户村民处在小康线下。2016年9月,村里引进业主成立大水牛生态农业公司,以“果药套种”“花药套种”“蜂药共生”等模式带动群众致富。从那时起,61岁的孙秀兰在园区一干就是4年。
孙秀兰人不高但很精干,2016年因老伴患病被评为贫困户。大水牛公司入驻朱垭村,给了孙秀兰进入园区务工的机会。“务工人员和公司签了合同,按时发工资。”说起在园区务工,孙秀兰十分满意,因为早些年有种植中药材的经验,加上在农村待了大半辈子,除草、施肥、挖姜黄等工作对她来说不是难事。
2019年,老伴重病,孙秀兰一边照顾家人,一边抽空到园区务工,一天60元工资,一年务工收入超过5000元,“家里的基本开支有了着落。”
“孙大娘很踏实,从公司成立起,她就在园区务工,我们都很信任她。”公司负责人陈昌志介绍,在园区务工多是本村人,公司就让孙秀兰做领班。
除了工资收入,孙秀兰还把自家的3亩多土地流转给了大水牛公司,每年每亩300元流转费,还有两次分红。“公司流转全村土地,每年会给村民分红,给贫困家庭二次分红。”孙秀兰说,2019年她领到分红2500多元。
朱垭村中药材种植规模1800余亩,其中1500多亩是大水牛公司流转村里土地种植的。像孙秀兰这样,先后在园区务工的贫困户有100余户。
“仅仅在朱垭村,公司为园区务工人员每月发放工资超过20万元。”陈昌志说,截至2019年底,公司在巴州区大和乡、清江镇、水宁寺镇共流转土地4035亩,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贫困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