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3,422 次
“疫情持续了一年仍在全球肆虐。一年前在武汉抗疫期间,我们率队收治的危重型患者治愈出院率为88%,参与救治了千余例普通型、轻型患者,并形成一套中医药诊疗方案,获得了一个新冠肺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批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分享道,“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能较快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核酸转阴率,有效减少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的发展,提高治愈率,减少病亡率。”
通过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医药的作用得到充分证明。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主线下,中医药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不过,黄璐琦指出,尽管中医药全方位、深度参与抗疫救治工作并开展大量临床试验,疗效确切,且获得了许多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但国外学术期刊仍对中医药不太信任,现实映射出中医药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所有挑战归根到底在人。中医药事业传承的核心是人,创新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关键也是人。纵观中医药事业近几十年的发展,人才建设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药的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问题,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瓶颈。因此,“十四五”将更加突出强调培养中医药时代新人的重要性。为此,黄璐琦特别强调,要遵循中医药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创新路径,探索研究符合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特点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兼具中西医融通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科研能力和临床水平突出、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
其次,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必须补短板、强弱项,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有了符合中医药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大力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未来看待中医、研究中医、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始终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药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强调中医药原创思维,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思路与方法。”
同时,推动中医药转型发展,通过建立真正体现中医药特点的医院评价体系等,改进科研评价机制、临床疗效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研究水平,推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转化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临床诊疗水平。包括进一步完善符合中药特色的新药审批制度、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医保支付制度等,激发中医药服务活力和创新动力。如化湿败毒颗粒已完成三项随机对照试验,以临床循证证据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数据化也将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