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2,833 次
作为近年来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中医药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医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也为其带来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新华社: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两会伊始,新华社便发表时评: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传承发展中医药是件大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2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20个左右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0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形成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中医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其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念为人们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佑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在全世界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救治,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中医药作为一大亮点备受世界瞩目。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这样的模式正在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建立符合其特点的服务和管理模式。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事业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队伍,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还需要苦练内功。同时,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摸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作用机理,切实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中医药文化在中华大地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代表委员:如何让传统中医药绽放新光彩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围绕中医药各界代表目前为止都有哪些提案、建议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关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质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张伯礼向大会提交了十几份建议,主要是疫情和中药发展两大方面的内容。张伯礼代表说:“建议特别关注了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以及对于病毒可能产生变异的一些应对。中医药发展方面则重点是大家关注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品质、质量问题。”
张伯礼还提交了一份建议,关于这次抗议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志愿者们,希望能够加强对志愿者精神的弘扬。“在发生重大公共事件的时候,志愿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希望能够通过规范志愿者的组织和行为,让他们更加发挥更好的作用。”张伯礼代表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伟明:
加大力度支持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
建议国家将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预算管理,在国家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建设和中药材产业优势区布局、产业集群建设上给予支持。同时,建议国家将中药材种业创新发展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在中药材种子种苗规范化管理、野生资源保护、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吴焕淦:
促进中医药标准化人才体系建设
吴焕淦教授深入了解中医药在海外的抗疫实战后提出建议,“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在疫情防控实战中的成果,拿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他向记者透露,将就进一步发扬中医药战疫成果提交提案:“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标准化人才体系建设,加强中医疫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等,都是我所关心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
加快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发展
中医院的院内制剂是中医药特色的体现,也是新药创制的基础。比如被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金花清感颗粒,以及一些知名中成药如复方丹参滴丸、胃苏颗粒等均是由院内制剂转化出来的创新药。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提出了加快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发展的建议。他表示,院内制剂除了发挥医疗特色外,也是加快新药创制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马光瑜:
保护好中医药专利资源
基于目前中医药专利存在无效专利多、过期专利多、国际化进程缓慢、中药(植物药)领域PCT申请量占比不够高等问题,他在《关于推动中医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建议》的提案中建议:相关部门应审慎决策公开程度,在公开药方、配比、工艺前,需经知识产权评估,保护好中医药资源。同时,应鼓励企业对中医药知识产权挖掘,加大对中医药申请国际专利的扶持力度和技术指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新冠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积极拓展国外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肖伟:
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基于目前的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以西医西药为主导,未充分考虑中医药特点,不能够客观、公正、充分、准确地评价中医药,难以有效激励中医药的持续创新发展的问题,他建议,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促进行业发展。
首先探索建立以中医药为主导的独立、自主的评价体系,不再依附于西医西药评价体系。其次,系统研究中医药自身特点,密切结合评价对象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三是发展客观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第三方中医药科技评价机构。四是开展中医药科技评价的方法学研究,逐步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学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
建立以中医药理论理基础的新药研发体系
关于如何传承发展中医药产业,他提出要建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研发体系。认为,安全有效是药品的核心价值,不能拘泥于成分论,以临床价值作为新药评判标准。亦提及,目前医疗保险对中医诊疗服务的覆盖仍比较窄,中医院的特色诊法和特色院内制剂受医保等报销限制,也进一步制约了应用。因此,他也建议,医保应提高中医药产品报销的金额和比例。另外,他也强调,要大力发展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药材追溯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
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
司富春建议:“借助互联网建设‘中医药+’传染性疾病或重大疫病中医管理平台,建立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社区中中医药服务的实效。”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超:
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作用
他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升的背景下,中药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建议:一是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宣传。二是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慢病早期防治。三是发挥中医药在慢病急性期治疗中的优势。四是应用中医药提升慢病患者康复治疗效果。五是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人群占比。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
促进中医药行业国际化发展
《关于促进我国中医药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提案建议:一是多措并举,营造对外输出好环境。二是加强科研,增强对外输出竞争力。三是国内外资本联手,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四是创新输出方式,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
推进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
《关于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提案》建议,一是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国家队新型举国体制。二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医药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链供给链的完整性。三是大力加快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
聚焦传承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关于解决中医药传承实践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提案》建议:一是多种方式深入推进中医药教育传承。二是各级中医机构树立起“名医、名科、名院”品牌,提高中医诊疗机构的整体实力。三是增加中医报销范围和比例,推动中医药诊疗方法的落实。四是健全各级中医药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完善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机制,将中药材种植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范围。
媒体聚焦:科技创新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智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医药作为国粹已经走出国门,但如何提高其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则需要‘现代方法’”。
“人民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则表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发展,为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释放出了巨大想象空间”。
“中医药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此不存在传承和创新的矛盾。”东阿阿胶副总裁王延涛在媒体活动中表示。
多位代表委员就“互联网+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借助互联网建设“中医药+”传染性疾病或重大疫病中医管理平台、建立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平台。而全国政协委员、翔宇药业董事长林凡儒也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电子商务,实现线上预约、等候就诊、在线缴费、自动煎药、智能配送,实现标准化和电子化,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上一篇:擦亮湖南中药材“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