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4,111 次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高度重视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上世纪60、70、80年代,分别开展3次全国范围的中药资源普查。随着世界各地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及中医药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中药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药资源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2011-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对全国31个省近2800个县开展中药资源调查,获取了200多万条调查记录,汇总了1.3万多种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其中有上千种为中国特有种。发现新物种79种,其中60%以上的物种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组建了5万余人的中药资源调查队伍;构建了由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和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重点中药材品种的价格、流通量和种植面积等信息服务,实时掌握中药材的产量、流通量、价格和质量等信息;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2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形成了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2020年1月2日,《Nature》发表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了在中国政府领导下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对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普查成果
1.引入现代技术提高普查效率和质量,摸清我国中药资源本底情况
以传统调查方法为基础,运用影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先进适用的现代技术和方法,提升普查效率。基于分层抽样方法、统计抽样原理、各县级行政区划单元的面积,综合考虑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时间、费用等因素,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辅助确定每个县的代表区域、样地的位置和具体数量等,提高普查质量。调查掌握了全国近1.3万种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信息,总记录数2000万条;专题调查了《中国药典》收载的563种中药材,全面掌握了其种类、分布、蕴藏量、质量等情况,收集药材样品、腊叶标本、种质资源100万余份;专题调查了全国范围内动物药和矿物药情况;调查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传统用药情况,建立了传统知识保护名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中药资源保护长效机制
建设了由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以及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实时掌握我国中药材的产量、流通量、价格和质量等信息。在20个省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主基地和180个子基地,重点开展120种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工作。
3.构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提升中药材产业信息化程度
通过市场、产地等重点开展190种中药材的价格、流通量等6大类98个指标的信息服务;通过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实现日常监测管理、任务管理、监测指标的实时定位采集、采集信息离线填报和在线上传、数据导出、轨迹管理等。截至2019年已收集11万条药材价格数据、6.9万条流通数据,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图文消息961期,促进中药材产量、流通量、价格等信息的动态跟踪,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
4.指导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通过中药资源普查获取的数据,为相关部门制定与中药资源的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如服务《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办法》等的制定和实施。通过编制《贫困地区生态适宜种植药材推荐目录》《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系列丛书,开展中药材生产技术培训、咨询指导、规划编制等多种形式,服务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基地选址、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生产实践活动;联合中药材种植基础较好的企业和合作社,推广中药材良种繁育,生态种植等,带动中药材种植生产,为中药材工业生产企业原料稳定供应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梳理普查经验和成果,制定标准编纂专著
编制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包括中药资源普查方案制定、外业调查、业内整理和成果汇总等24个方面,填补了中药资源领域没有调查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的空白。研发了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中药资源空间信息网格数据采集平台等,申请获得27项软件著作权。编纂《中国中药资源大典》系列丛书(包括专题卷、分省和县卷),已经编制出版《中国傣药志》《中国中药区划》《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新资源的发现及功效研究》《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国中药资源大典•海南卷》《澜沧县常见药用植物》《神农架中药资源图志》《内蒙古大兴安岭中药资源图志》《中国中药材种子原色图典》《中国冷背药材清源图鉴》《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中国药典动物药材研究》等80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