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阅读: 2,989 次
春耕时节,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镇的万亩中草药基地内,黄芩、丹参等中草药进入大面积栽种阶段。59岁的中姜戈庄村民李淑芳前两年将家里的十多亩地流转给了基地,每年除了流转费收入外,自己还成了基地里的“产业工人”。李淑芳说:“十几亩地流转出去不用自己种每年就能拿到一万多块钱流转费,也不用担心事了,给人打一天工给一天钱,比种地是好。”
灵山镇是农业大镇,域内土地肥沃并且略带砂质,非常适合种植黄芩、丹参等中草药。但种植药材,农民一不懂技术,二担心有风险,心里都没底。政府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市场考察,果断决定引入专业公司,成立合作社,将村庄的集体土地实行统一流转。青岛圣汇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树昌介绍说:“我们跟政府签了一万亩的土地流转合同,都是跟政府签的,政府把工作都做得很好,只用一个月时间全部把地腾出来了。”
灵山镇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一方面引进了几个大的种植企业,帮助企业流转土地,另一方面依靠这些大企业带动当地的合作社及农户参与种植。这样不仅村集体的增收有了保障,而且村民的收入也实现了稳固增收。
目前,灵山镇域63%的土地已经流转给大型中药和花卉种植基地。新的经营模式下,叫好的不止村庄和群众,有了成方连片的土地,企业也放开了手脚,大力推行规模化种植,实施订单式销售。眼下,这批黄芩种苗刚刚栽种,就已找好了下家。“我们跟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扬子江制药等全国四十多家制药厂和企业都有购销合同,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发到这几个企业500多吨,主要是黄芩和丹参,订单形势很好。” 青岛圣汇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树昌说。
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中草药种植在灵山镇风生水起。但同时单一的基地种植与粗放加工导致效益低下、长远发展势头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医药产业链,政府又把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提上日程,推动“中药材”向“中医药”迈进。青岛科伦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保德告诉记者:“ 因为当地这个地方土地资源是用于种中药,减少了我们到各个地方带量采购的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当地取材直接用于生产。”
“我们注重用平台思维,链条化发展医药产业。通过青岛灵山医药产业园平台做强医药二产,引进修正药业、科伦药业等医药龙头企业10余家,投资超过100亿,形成了以海洋生物医药、中药研发为主的第二产业群,依托全区首个农业双创中心平台,孵化壮大中医药一三产,逐步形成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灵山镇党委书记修振爱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瞄准医药高端领域、中药深加工等,加大“双招双引”力度,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灵山打造成为医药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级“花乡药谷”,让医药产业真正成为牵引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