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官网! 免费注册
2024年12月22日
关注官方微信

>陕西中医药迎来“春天”

陕西中医药迎来“春天”

来源: 阅读: 3,204 次

神农尝百草,黄帝作《内经》,开启了中国中医药历史,也使陕西成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医药史上,陕西长期成为全国医学中心,也不断涌现出孙思邈、王焘等名医和《千金方》等医学典籍。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中医药在战“疫”中发挥的独特优势和疗效得到诸多代表委员的认同,成为热议话题。同时,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且素有“秦地无闲草”之称的陕西,该如何抓住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大好时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

“陕西位居中药资源大省之列,中药材年产量近百万吨,为中药工业、大健康产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同时,陕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名医云集,医典荟萃,秦药道地,再加上中医药创新基础良好,拥有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这是我省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从事中医药一线教学与科研的专家来说,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唐志书对陕西中医药事业的点滴成长兴奋不已。
唐志书介绍说,秦岭是我国的野生中药资源宝库。第四次全国中药普查中,涉及陕西境内秦巴腹地37个县,约占我省重点普查品种的70%。通过此次中药资源普查,相关部门精准掌握了省内资源分布与适生区划特征,已制定出重点区域中药资源产业发展规划,为政府发展中药产业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不过,虽然秦岭中药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采挖、种群迁徙及退化、生态环境改变等导致秦岭多种珍贵中药已经濒临灭绝。《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濒危稀缺中药材种养殖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太白贝母、重楼、华细辛、珠子参、麝香等1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培育基地。近年来,在太白、佛坪等自然保护区内,分别建立了3个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提升了野生资源保护水平。在宁强、镇巴、淳化等地开展的重楼、珠子参、大黄、酸枣等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也初见成效。
“秦药资源一定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走大力发展野生抚育和人工种养相结合的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唐志书建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秦药品牌的战略,我省要聚焦秦药优势品种,在提升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服务业三产融合发展上做足文章,培育以秦药资源为核心的‘大品种、大产业’的发展新格局,打造秦药生物资源产业链。”

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

培养中医药人才,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目前,我省中医医院达到177家、中医门诊部5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1786个中医馆,设置中医学、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学校有22所,中药种植养殖和中药工业年产值600多亿元。
“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精华,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这样才能使传统国粹代代相传。”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于远望说,同时,应当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打下牢固的人才基础。
“国医大师”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是国之瑰宝。评选“国医大师”的重要目的就是推进中医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做到代有传人,生生不息。据了解,我省共有张学文、郭诚杰、雷忠义3位“国医大师”,其中,郭诚杰已去世。
“陕西中医药大学为了充分发挥‘国医大师’的学术引领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成立了‘国医大师’研究院,并积极组织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召开思想传承研讨会暨临床经验学习班。”于远望说。
可喜的是,今年4月1日起,《陕西省中医药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省中医药全面发展进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陕西省中医药条例》注重挖掘陕西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在中药产业发展上凸显秦药品牌,发挥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该条例规定具有资质的中医医师可以按规定多点执业,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师承教育,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和中医药专家、高年资中医医师作用,鼓励带徒授业等。在保障措施方面,该条例要求,将具备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等。
“下一步,陕西将重点从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传承创新、保障措施等方面着手,努力开创陕西省中医药发展新局面。”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